首页 头条新闻 热点专题 综合要闻 日报 晚报 评论 文苑 交通 摄影 看乡村 专版 市场
阳泉新闻网 >> 论坛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丰富人民文化生活 构筑文化强国建设
阳泉市委讲师团 吕勇慧
发布日期:2024-03-17 06:05
来源:阳泉日报

  2024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盛大开幕,此次盛会体现了亿万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执着追求的集体愿景。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据核心位置,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确保文化安全以及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这方面的工作成效,不仅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文化自信与国际形象,而且对于实现国家长远稳定与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集中体现,旨在全面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要求。这一思想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将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倡对古籍文献研究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都是践行这一思想的具体举措。

  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张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在文艺创作、媒体传播、教育普及等领域,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繁荣文艺创作,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强化新时代文化自信之路。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各文化领域,要注重培育和弘扬中华文化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就的展示和宣传,让人民群众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鲜明特色,从而增强全体国民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各领域文化建设中,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培养一大批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行业,要严格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反映人民群众生活,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在文学艺术领域,鼓励艺术家们深植人民生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创作出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时代气息的作品,以此展现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进而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与发展进步。

  全方位全维度优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我们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标识。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文化表现形式,创作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通过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民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从而全方位、多层次地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以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内容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大对影视、动漫、游戏、演艺、出版等重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大兴鼓励原创作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对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合理保护的同时,积极探索其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使之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保护工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文化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需要着力强化文化艺术教育,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系统性地培育一批兼具深厚文化底蕴、广阔国际视野及卓越创新能力的文化领军人物。我们要注重源头培养,并鼓励和支持文化艺术人才积极拓展国际视野,大力激发文化人才的创新能力,强有力地建立一支具备高度专业素养、开放包容心态和强大创新能力的文化人才队伍,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构建完善的文化法治环境。完善文化领域法律法规体系,系统性地制定和修订文化领域的法律法规,确保其全面覆盖、科学合理、与时俱进,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实的法治基础。依法保障公民文化权益,充分尊重并有效保护公民的文化创造权、文化参与权、文化享受权等各项文化权益。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增强法律震慑力,形成良好的文化法治氛围。加强文化市场监管,通过严格的执法与监督,确保文化市场的公平竞争,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强化文化理论研究与舆论引导。整合媒体资源,利用权威信息发布、深度专题报道、线上线下互动等多种宣传方式,广泛传播这些承载历史智慧和时代精神的文化精髓,让公众得以深入了解和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与内涵。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学科的学术研讨交流活动,凝聚各方智慧,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共同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旨在引导全社会形成一种尊崇文化、热衷文化、主动投身文化建设的良好风尚。

  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政策规划、人才培养、产业振兴、遗产保护、文化传播、法治建设等多个层面协同推进,既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把握时代脉搏,勇于创新,让文化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

  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为社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了文化创新和传承。必须兼顾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因为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的记忆,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在繁荣文化产业的同时,应强化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过度商业化导致的文化遗产破坏,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和谐共生,让历史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

  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而且能够通过创作和传播富含民族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有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坚持创新驱动,注重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原创内容产出;其次,要结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手段,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的文化产业链条;第三,要强化政策引导,优化市场环境,培育壮大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同时,也要关注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百花齐放的市场氛围。

  全面开展文物普查与文物保护工作,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敬畏和珍视,也是对我们共同记忆和民族精神家园的坚守与呵护。系统性保护文物,意味着不仅要对文物本体进行科学修复和妥善保管,还要重视其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确保文物的历史信息得以完整保存和有效传承。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探索出一条既能发挥文物社会效益又能带来经济效益的道路,将部分文物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景点,或者通过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走进百姓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侧重于人与艺关系。既要对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进行记录和研究,又要扶持非遗传承人,通过教育、培训、展览等方式,使其得以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延续和发展。此外,还需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保护、云端存储等,解决非遗传承过程中遇到的时间、空间限制问题,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永续流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和文化支撑。

  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在全球文化大潮中,深化中外人文交流不仅是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必要途径,更是塑造良好国际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键举措。在全球互联、信息爆炸的时代,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不断加深,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平台,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文化的交流互鉴已经成为连接各国人民情感、增进彼此理解、建立和谐国际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把握好国际传播的话语权。充分利用各种国际主流媒体平台,主动设置议题,讲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包容开放的姿态和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这需要我们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吸引力,推广使用多种语言进行传播,拓宽国际受众覆盖面。

  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产品的海外输出。支持优质影视剧、文学作品、音乐舞蹈、美术设计、网络游戏等跨出国门,进入海外市场,让更多国外民众通过亲身体验感知中国文化的魅力。加大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的策划组织力度,通过举办或参与高层次文化节庆、艺术展览、学术论坛等活动,搭建国际文化交流的高端平台,吸引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界人士参与到与中国的深度交流中来。

  充分发挥海外孔子学院及中国文化机构作用。打造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汉语教学、中国文化体验课程、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让世界更加了解和接纳中国文化。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既是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长远之策,也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让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加响亮的声音。

  学习贯彻2024年全国两会精神,同时,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也预示着我国将在全球文化交流互鉴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不仅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基础,也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中国价值的理解和认同。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文化与科技、旅游、教育等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文化建设迈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编辑:王宁 韩璐 责任编辑:白洁)
主管:阳泉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主办:阳泉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4120190003
晋公网安备14030302000113 晋ICP备0700445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晋)字第060号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桃北中路87号 电话:0353-6658025 邮编:045000
阳泉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阳泉新闻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768
阳泉新闻网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