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新闻 热点专题 综合要闻 日报 晚报 评论 文苑 交通 摄影 看乡村 专版 市场
阳泉新闻网 >> 文苑
浅析“杨花”(一)
□李娟银
发布日期:2024-03-27 06:34
来源:阳泉晚报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花”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小觑,它不仅是物,也是景;它不单是景,更是情。那些绽放在锦瑟流年里的花儿,有的姹紫嫣红,有的清新高雅,有的体态婀娜,有的品性高洁,它们不仅有着大自然赋予的娇媚形态与独特魅力,更成为诗人托物言志、状景抒怀的精神寄托。梅花的俏丽坚贞,牡丹的雍容富贵,芍药的温婉风流,青竹的劲节脱俗,菊花的凌霜傲雪,兰花的蕙质兰心……早已深深地根植于诗人的心底,成为古典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意象,群芳争艳,生机勃勃。

  说到杨花,也是诸多“花”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它在诗人的笔下,或如白雪贞洁清雅,或随流水悱恻缠绵;或寄托离愁别绪,或形容失意惆怅;爱之者见其飘忽空灵,恨之者谓之轻浮张扬……因此,杨花成了形象多变、寄情反复的一种存在。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公元753年,时任江宁丞的王昌龄被贬至龙标县,李白在扬州听闻好友被贬,震惊之余,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的悲愤、伤感,以及对好友的同情和怀才不遇的慰藉。“杨花落尽”不仅点明了时令是在暮春,内中也暗合了诗人的失意和惋惜之情。杨花漫天飞舞、漂泊无定,取杨花做景,既有飘零之感,也有离别之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未着悲痛之语,尽显悲痛之情。这是诗人常用的手法,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细致贴切,入木三分。苏轼在《水龙吟》中也说道:“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以点点杨花飘零来衬托失落的心情,也是同样的心境与表达,读来让人不免唏嘘。

  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在《晚春》中有云:“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是一首描绘晚春景色的绝句,表面看只是千花百卉争明媚的场景,但细细看来,诗人不落俗套,写暮春不写百花凋谢、不写杜鹃啼血,却反其道而行之,写草木生情,万紫千红、争奇斗艳,千方百计挽留春天。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和榆荚,也争先恐后,化作雪花满天飞舞,表现出不甘落后的精神面貌。草木本无情,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给草木赋予了人的思维和格局,想象力不可谓不神奇。其实,诗人借草木有情、惜春争艳的状态描写,也是想表达自己对时间的珍惜,流露出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启迪。不同阅历、不同心境的人均可以从中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得到人生的启发。

  杨花非花,它是柳树的种子,上有白色绒毛,柔软、飘忽。一阵风起,如飞絮、如白雪,点点簇簇、纷纷扬扬,是文人感春、伤春的寄托。贺铸的《青玉案》中写道,“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风絮就是风中飘扬的柳絮,佳人就像柳絮一样随风而去,要问我的忧伤有多深多长,就像那遍地如烟的青草,就像那随风飘荡的柳絮,就像那江南的梅雨,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此情不断。贺铸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诗人以“美人”自喻,不正是理想不能实现的生动写照吗?南朝诗人汤惠休的《杨花曲》中有云:“葳蕤华结情,婉转风含思”,诗中虽然没有直接写杨花,但“葳蕤”一词,却生动勾画出了垂柳依依、杨花点点的姿态,写出了女子的春心与相思。这心啊,就像杨花一样洁白,就像杨花一样凌乱,就像杨花一样飘荡不安。

  古代的“杨柳”并不是杨树和柳树,而特指垂柳,因此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的杨柳也不是两种植物。传说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下令在沿河两岸大量种植柳树,因此得名“杨柳”。“折柳送别”是古人习俗,因为古代交通不便,上任、经商、出门、贬谪均走水路,而水边多植柳树,折柳方便,也经济实惠,因而古人经常“折柳相送”,高雅、脱俗,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意象。“柳者,留也”,所以杨柳在古诗词中往往象征着离别,表达的是浓浓的惜别挽留之情。“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是唐朝人的送别,策马扬鞭,挥泪作别,从此天涯永隔;“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是隋朝人的送别,柳条折尽,杨花飞绝,你什么时候才能归来?

  此外也有一种比较少见的意象表达,曾巩曾经写过一首咏柳诗:“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柳条拂动、柳絮纷飞比喻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形象,同时以讽刺的口吻,诅咒“倚得东风势便狂”的柳条,嘲讽它轻狂不自知,终将受到“清霜”的惩罚。柳条、东风、清霜,这一组意象有着明显的寄托和所指,兴中有比,意味深长。

  都是杨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境地,赋予了它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形象。不仅是杨花,万物同理。因此可以说,每一种风景都是不同的心情,每一种心情都是不同的表达,也就是“即景生情,融情于景”,这也可以说是诗词创作的最高境界吧。

(编辑:王宁 韩璐 责任编辑:白洁)
主管:阳泉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主办:阳泉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4120190003
晋公网安备14030302000113 晋ICP备0700445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晋)字第060号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桃北中路87号 电话:0353-6658025 邮编:045000
阳泉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阳泉新闻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768
阳泉新闻网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