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新闻 热点专题 综合要闻 日报 晚报 评论 文苑 交通 摄影 看乡村 专版 市场
阳泉新闻网 >> 文苑
草 碗
□魏千楼
发布日期:2024-03-28 06:05
来源:阳泉晚报

  偶尔翻开记忆的相册,竟然发现旧时光的角落里有一只草碗在熠熠生辉。草碗有拳头大小,是舅舅给我编的。我不知道用的是什么草,总之是细细的、密密的、沉甸甸的。这是我年幼时一日三餐都使用的家什。

  那时农家的早餐都是黄黄的玉茭面撒。锅里多下米,熬好后加点碱面,就可以糊撒了。那时妈妈还年轻,两条长辫子盘搭在肩头,戴起劳动布围腰,左手往热气腾腾的铁锅里撒面,右手拿着勺子沿顺时针方向慢慢搅动。我早早端了草碗,站在阳光铺满的西厨房灶台旁,闻着新玉茭面的浓香,听着锅里冒着气泡的声音,看着妈妈切桔梗咸菜的身影,那是多温馨的画面呀!撒好了,妈妈一手拿了搌布,一手用勺子钩住锅沿,放在灶台,打开锅盖,蒸气迅速升起,又弥漫开来。待到稍凉后,妈妈就用勺子舀一点到我的草碗里,用大铁匙刮点“粘粘”(锅巴),再在上面放点拌了酱油醋的咸菜丝,我便小心翼翼地端了饭去街上吃。

  农村人吃饭喜欢端着碗聚集在街头巷尾,三人一群,五人一伙,或坐在石头、砖块或者台阶上,或圪蹴在地上。吃了饭就把碗撂在一边,顺便说些家长里短,谈些生活趣事。那时用的都是粗瓷碗,大的叫海碗或者老陶碗,小的就叫小碗。尽管厚实,但还是容易打碎。孩子们在青石街巷里连吃饭带玩闹,打碎饭碗的事并不鲜见。这在农家可不是小事,不是小碗能值几个钱,而是忌讳“摔锅打碗”这个词,所以挨打是少不了的。这时我就十分庆幸自己用的是草碗。但扣掉饭碗的时候也是有的,刚刚拿起草碗,鸡群便一哄而上,把掉在地上的撒啄食得干干净净。母亲从不责骂于我,而是把草碗洗洗再盛上一碗。

  我一直以为草碗是用毛毛草编的,后来用它编了些小席子之类的玩具,但干后一捏就变成一把细细的碎渣。现在想来可能舅舅是用麦秸或者玉茭皮之类的东西编织的吧。舅舅长得五大三粗,手却很灵巧,而且没个闲。我家距离舅舅家不远,那个大院住着七八户人家,小孩子很多,因此我经常去玩。舅舅除了给生产队放羊,其余时间不是割芦苇编炕席、粮囤,就是打荆条编笸篮、背篓、筛子之类的东西。收完秋后,还要采高粱头扎扫帚、锅刷,整出好的黍秸扎笤帚,摘出嫩玉茭皮编草墩。他还专门挑出细细的荆条,给我编了个小篮子,那是我儿时上山剜兔草和到生产队的场垴排队分眉豆、北瓜、辣椒、芫荽等菜蔬的工具。这个荆条小篮子在我长大后还一直挂在窑洞的外墙上。

  草碗毕竟是草,编织得再紧密也盛不了汤,所以吃汤面和喝米汤还是得用粗瓷碗。后来随着妹妹弟弟们的相继出生,时代跟着变迁。先是街头有了赶着牲口拉着排车收破烂换细瓷碗的,我们的老陶碗逐渐退出,此后塑料制品进入我们的生活。记得父亲用的是绿色的塑料茶缸,弟弟妹妹们也用上了黄色的塑料碗。塑料抗摔,却不抗热。塑料茶缸倒了几次热水就严重变形,父亲泡茶只得再次用上搪瓷茶缸。塑料小碗洗了放在灶台上,往往会遇热融化,好在塑料碗很便宜,用着用着我们也就都长大了。

  时光穿梭中,我的小草碗就静静地扣在厨房外窗台的角落,长久没有了饭的浸润,经风吹日晒,遂零落尘埃,最后不知所终。我的记忆慢慢被琐碎的阅历塞得满满当当,哪里还有那个极不起眼的小草碗能留存的缝隙?

  其实,仔细想想,那些我们经常牵肠挂肚的老物件,无非只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念想罢了!拆掉那盘土炕,我们就不再用炕席了;住进小城的边缘,我们就不再围粮囤了。没有了用途,村南的水磨滩和白杨沟的池塘芦苇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了水源,夏季河道不再有清泉冬季河道不再有冰面,那些游泳和滑冰的快乐就定格成了我们儿时光阴的故事。老宅还在,但那些曾经与农家生活相依相存的笸篮、扁担、背篓、水桶、担杖、铁锅、笼床、瓦瓮、水缸、砂碗、锄头、镰刀、铁锨却不知何处去了。不是它们会占用多大的空间,而是我们觉得它们是累赘便一点一点丢弃了。

  一代人端的是一代人的饭碗,一代人碗里盛的是一代人的食粮。孩子们一天都没有住过我们生长的那个老院,他们能对它产生多少依恋?更不用说我幼时的那个小草碗了,连我都说不出它是用什么草编制的,孩子们既没有见过,也没有端过,他们饭碗里盛的粮食与我们小时候比已经是天壤之别,对他们来说,岂不是连个话题都算不上?只是,我们还是会默默地感叹总也留不住的光阴;只是,我们还是会想起那今生今世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编辑:王宁 韩璐 责任编辑:白洁)
主管:阳泉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主办:阳泉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4120190003
晋公网安备14030302000113 晋ICP备0700445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晋)字第060号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桃北中路87号 电话:0353-6658025 邮编:045000
阳泉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阳泉新闻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768
阳泉新闻网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