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阳光从窗户斜斜照在木地板上,亮亮的一道。起床穿衣服,仿佛要被它绊倒。短衣短裤不能再穿了。蝉声和蛙鸣白天黑夜聒噪,间或有蝈蝈来凑热闹。淋漓的雨,三天两头下来叨扰。丝丝的风终于有了点凉意。天高了,云薄了,人爽了。这就是秋天。 坐在门口,看月台上的那几盆彼岸花,红的、黄的、白的,像各色的蝴蝶翩跹,仿佛也在扭头看我。我对它们说:看什么看?过几天就把你们搬回屋里去了。它们是南方过来的,耐不了北方的寒冷。 秋季雨多,绵绵不绝。各种植物正好拼命吸水,喝得枝叶鼓鼓胀胀的,全身明油油墨绿墨绿。这就是滴翠。 八月的地里,数玉米长得最高。风吹,它顶上的雄穗授粉给腰间的雌穗,结出玉米在怀里,很像一个“玉”字。如果怀里孕着两穗,那就是“金”字了。玉和金都是宝贝,玉米更是宝贝。挨近农历八月十五,地里要留一些嫩玉米,孩子们喜欢煮着吃。刚剥开的玉米,红缨缨千丝万缕,一排排玉米像新生儿刚长全的牙齿一样,整整齐齐紧紧挤在棒子上,煞是喜人。坐在小山一样的玉米堆前,一穗一穗开剥。一穗玉米,把大部分皮剥掉,只留结实的两三片,同样的三四穗玉米结在一起,一层一层搭起来,在房顶上垛成一座座金字塔。 如果家里有一亩地,分出二分来,种上些谷子。谷子长半尺高时,要间苗,俗称“挽谷”。拿把平头小锄,圪蹴在地垄间,手快的,一人能同时完成三行。头上是毒日头(太阳越毒,锄掉的草和拔掉的莠苗才会被晒死)。干不了一会儿,就累得坐地上了。有一次去挽谷,看到邻地里有个大婶带着一个小凳子,累了坐凳子上继续干,这办法真不错。间过苗后,拉一个一地垄宽的石碾子过一遍,几乎就不用管了。遇上好年景,到秋天,沉甸甸的谷穗挂在枝头,它给你点头,你也向它弯腰。不能等大风刮来,提早约左邻右舍,各人准备一把绳子能套在中指的笊镰,割下的谷穗秆子互叠,拿在手里,手把不住了,找一根结实的稗谷从中间捆紧,一把一把放在显眼的地头,然后再集中运输。一户一户轮番把谷子收回打谷场,要不,一早一晚的大风不停,饱满的谷穗之间互相摩擦,谷粒掉地里,收成大打折扣。 黍也要种一点点。先秦时有《黍离》诗一首,其中有“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的句子。《诗经·王风》载,周平王惧怕犬戎入侵,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西周灭亡。周大夫闵宗周经过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大感凄凉,由是作《黍离》之诗。表达身世飘零,故园难舍之情。“离”虽然也表示黍长得茂盛,后人多用“黍离”表达亡国之痛。孔子到鲁国,鲁哀公叫人端出黍和桃子,请君食用。孔子只吃了一点点黍,对桃子不闻不问。在鲁国,黍只是用来擦拭桃子的。孔子告诉大家,黍为五谷之首,桃子不能作为主食食用。这就是孔子“食黍敬黍”的典故。黍性寒,难消化,不能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食。但是,逢年过节办喜事,人家总要蒸点黄米面糕。黄米面就是黍,放上枣,蒸熟,黏黏的,软糯糯一摊,甜。 地墙边爬着的那些倭瓜南瓜,挂在蔓上,也挂在播种者的心上。秋高气爽的某一天,田间地头,满满一载筐老倭瓜一载筐南瓜一趟趟担回家,横七竖八躺在地上,才算歇心。那些锄草时流的汗,圪针扎破手流的血,指头肚下磨起的老茧,都遗忘在收获的路上。 卸下重担,擦擦脸上的汗。歇一歇,还得去,地里还有很多结实的东西。 收获的每一天,风轻云淡。
|